徐州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陈列、展示徐州民俗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唯一的民俗博物馆。它在原户部山古民居动迁之后,于99年6月份开始筹建,2000年4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与戏马台为邻,由原户部山的余、翟两家大院组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房屋160多间,是徐州明清优秀古民居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 座民俗馆依山造势、布局巧妙、结构复杂,犹如迷宫一般。
徐州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分六个部分:
一是古民居的展示。作为徐州古民居的精华——户部山古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曲折盘圜,其建筑风格兼具南北特点,尤以鸳鸯楼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所谓鸳鸯楼,就是两房间上下叠压,而门的朝向相反,这种方法是徐州人民在建筑史上独创的,巧妙的将现在地形与建筑融为一体。馆内墙体构造为“里生外熟”,即墙里面的土坯没有烧过叫“生”,外面的青砖是用火烧过的叫“熟”。所以砌出的墙也比较厚,这就使老房子具有冬暖夏凉、隔热隔寒的功效。
二是生活场景展示。其中规格最高的要属中院的大客厅了。一般客人到此就不再往后走了,因为后面便是主人的起居处。客厅的大门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一般都是比较尊贵的客人才被安排从正门进入接受主人的会见,客厅家具的摆设,都是按照原样复原的;北墙放的是翘头长条案,案上的帽筒、花瓶、插屏都是象征平平安安的意思。案前放的是八仙桌,两边各有一把太师椅,这是正位。上面悬挂的宫灯使这面积较大的堂屋感到非常和谐而富有生气。宅院中的婚丧嫁娶,春节祭祀都在这里举行。所以这是一个显山露水的地方,也是重大活动的见证场所。由中院通往后院有道挡板称为遮门,其外便是指的这垂花门。垂花门以外是外宅,可以接待客人;以内是内宅,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包括家中的男仆也不可以擅自闯入,即所谓“宾不入中门”。垂花门对着的就是宅院中地位最高、辈份最长的老太爷住的房,并且由长子、长孙代代继承。东西厢房一般为长子以下的儿子所居住,我国自古以来以东为贵,因此,东厢房的地位略高于西厢房。老太爷居住的房屋客厅是比较宽敞的,两边的春凳可供客人稍坐,也可供佣人休息。东屋是主人的卧室,架子床四周安装床围子,是当时比较讲究的卧具,而西屋便是书房,又称书斋,既是读书的专用房间,并且也兼有琴、棋、书、画等多种活动功能,书桌的摆设一应俱全,书匣、笔筒、笔洗、砚台、笔架、印盒,无不突出了古色古香的气氛。
徐州古民居的又一特色就是在主房的旁边有一平台,称为房膽,起着驱邪震慑的作用。据说当时余家富贵有余,却无功名,于是请来一名算命先生,在这儿修一房膽,保佑家族幸福安康,早出贵人。同时每到逢年过节,可在上面摆一些供品,祭祀祖先。再后来,便赋予它鸡窝的实用性、因“鸡”谐“吉”音,取吉利的意思。
三是余家的西路院——婚俗展区。余家大院位于户部山的东南方,我国自古就有“紫气东来”的说法,所以东南方则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方位。它以中路院为中心,两边又各安排有东路院和西路院,并且在两院之后又有一个院落。所有院落均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而每一进院子都属于北方四合院性质,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前院一般是佣人、轿夫或贵宾手下稍作休息的地方。由前院通往中院有一过道,徐州话叫它“二过底”。它是由一间房前后开门而成,是前院与后院的过渡,可以遮风挡雨,古时候是一个候客的场所,如果前来拜访主人,就需在此等候,据说这也是坐冷板凳的由来。中院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院是主人的内宅,是主人起居、休息的地方。
高大的主房展示了新郎、新娘拜堂的喜庆场面。旧时的新郎穿长袍马褂,头带礼帽;新娘凤冠霞帔,脚蹬红缎绣花鞋,两侧的老照片反映了那个时期结婚的场景。东屋是卧房,西屋是书房,卧房里陈列着架子床,在当时是一种较为讲究的卧具,一般为富贵人家所有。床上雕有精美的图案,下垂珠帘,意为珠联璧合。墙上的年画为“麒麟送子”,意为新娘嫁到夫家后能早生贵子,儿女成群。另一幅年画是“和荷二仙”,手持荷花的是寒山,手捧圆口瓶的是拾得,一荷一瓶取其谐音“和平”,表示和和气气,百年好合。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是从上花轿开始一直到入洞房,才由新郎挑开。据说,一因新娘怕羞,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二因父母包办,彼此未曾见面,恐有反悔,蒙上红绸,俩人谁也看不清谁的脸,但拜过天地,入了洞房后,就是猪八戒模样,也得认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举行婚礼时,以为新娘就是林妹妹,便糊里糊涂拜了天地,等到入了洞房,挑起新娘蒙头红时,才知原来是薛姐姐,但此时已晚。这也是蒙头红的作用吧。喜床上撒满了枣和栗子,寓“早生子”的愿望。谚语云:“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生个大胖小”。花生,谐音取意,表示男女插花生,男女双全。
西院的西厢房,是生育展厅,主要是照看孩子喂奶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育婴室,里面陈列的是送粥米所能看到的,有婴儿车、虎头帽、虎头鞋等等,象征孩子虎头虎脑。“粥米”一说“宗米”,寓意传宗接代的米。
东厢房隔壁是落嫁厅,陈列一台迎亲用的旧式花轿,我们现在结婚时是乘汽车,而古代女子结婚时便是从这样的花轿一路颠簸来到夫家。新娘子上轿时,要哭几声,抹一把泪,表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对全家人的留恋。据说新娘到夫家下轿时,夫家要把米口袋一个个次第排开,让新娘从上面走过,米袋相排,寓意“代代相传,传宗接代”。
四是民间艺术、工艺展示。展出有邳州农民画,这些画都是农民利用闲时在田间、地头所作,构图大胆,内容丰富,风格淳朴,充满浓郁的乡土味和时代感,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审美观点。还有蜚声海内外的睢宁儿童画。展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获得国际大奖的,绘画内容包罗万象,色彩鲜艳、不拘一格,反映了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徐州自古以来就是能人辈出的地方,我馆在原来展品的基础上与徐州晨报联办了徐州民间艺人精品展。展出了几十位徐州民间艺人的代表作品,有布艺、剪纸、葫芦烫画、刺绣脸谱、锡箔捏画等几十种,这些作品精美、细致,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五是地方戏曲、曲艺展示。这里有地方戏曲曲艺的服装、道具、乐器,有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老演员的照片,部分再现了徐州戏曲的发展历史。梆子戏和柳琴戏是徐州地区的地方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戏种,深受人民的喜爱。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是指它的唱腔优美,声音高亢,使听者如痴如醉,仿佛魂都被拉走了一样。每逢节假日,馆里都有戏曲演出。
六是近代生产生活展示。展出有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有太平车、耧、锄、犁、耙、纺车、织机、石磨等,有老家具、老用具,还有家居场景复原,大客厅、大伙房等。尽管现在它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人类不断向前发展,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足迹,也让如今的孩子多一次再教育的机会。丰富的民俗文物会把你带到遥远的过去,让您感叹历史的变迁。
在六大展区的基础上,我馆在节日期间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活动,不定期的举行地方戏曲、曲艺演出,请民间艺人表演绝活,捏面人、剪纸、吹糖人、陶艺等等。这时您能看到真正的民间艺术,体会到真正的民风。
为游客营造一个优美、高雅的休闲环境,使人们在生活节奏快捷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一处修身养性,感悟生活的好去处,欢迎八方来客来徐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让我们一起领略明清古民居的风采!
徐州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分六个部分:
一是古民居的展示。作为徐州古民居的精华——户部山古民居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曲折盘圜,其建筑风格兼具南北特点,尤以鸳鸯楼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所谓鸳鸯楼,就是两房间上下叠压,而门的朝向相反,这种方法是徐州人民在建筑史上独创的,巧妙的将现在地形与建筑融为一体。馆内墙体构造为“里生外熟”,即墙里面的土坯没有烧过叫“生”,外面的青砖是用火烧过的叫“熟”。所以砌出的墙也比较厚,这就使老房子具有冬暖夏凉、隔热隔寒的功效。
二是生活场景展示。其中规格最高的要属中院的大客厅了。一般客人到此就不再往后走了,因为后面便是主人的起居处。客厅的大门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走的,一般都是比较尊贵的客人才被安排从正门进入接受主人的会见,客厅家具的摆设,都是按照原样复原的;北墙放的是翘头长条案,案上的帽筒、花瓶、插屏都是象征平平安安的意思。案前放的是八仙桌,两边各有一把太师椅,这是正位。上面悬挂的宫灯使这面积较大的堂屋感到非常和谐而富有生气。宅院中的婚丧嫁娶,春节祭祀都在这里举行。所以这是一个显山露水的地方,也是重大活动的见证场所。由中院通往后院有道挡板称为遮门,其外便是指的这垂花门。垂花门以外是外宅,可以接待客人;以内是内宅,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包括家中的男仆也不可以擅自闯入,即所谓“宾不入中门”。垂花门对着的就是宅院中地位最高、辈份最长的老太爷住的房,并且由长子、长孙代代继承。东西厢房一般为长子以下的儿子所居住,我国自古以来以东为贵,因此,东厢房的地位略高于西厢房。老太爷居住的房屋客厅是比较宽敞的,两边的春凳可供客人稍坐,也可供佣人休息。东屋是主人的卧室,架子床四周安装床围子,是当时比较讲究的卧具,而西屋便是书房,又称书斋,既是读书的专用房间,并且也兼有琴、棋、书、画等多种活动功能,书桌的摆设一应俱全,书匣、笔筒、笔洗、砚台、笔架、印盒,无不突出了古色古香的气氛。
徐州古民居的又一特色就是在主房的旁边有一平台,称为房膽,起着驱邪震慑的作用。据说当时余家富贵有余,却无功名,于是请来一名算命先生,在这儿修一房膽,保佑家族幸福安康,早出贵人。同时每到逢年过节,可在上面摆一些供品,祭祀祖先。再后来,便赋予它鸡窝的实用性、因“鸡”谐“吉”音,取吉利的意思。
三是余家的西路院——婚俗展区。余家大院位于户部山的东南方,我国自古就有“紫气东来”的说法,所以东南方则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方位。它以中路院为中心,两边又各安排有东路院和西路院,并且在两院之后又有一个院落。所有院落均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而每一进院子都属于北方四合院性质,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前院一般是佣人、轿夫或贵宾手下稍作休息的地方。由前院通往中院有一过道,徐州话叫它“二过底”。它是由一间房前后开门而成,是前院与后院的过渡,可以遮风挡雨,古时候是一个候客的场所,如果前来拜访主人,就需在此等候,据说这也是坐冷板凳的由来。中院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后院是主人的内宅,是主人起居、休息的地方。
高大的主房展示了新郎、新娘拜堂的喜庆场面。旧时的新郎穿长袍马褂,头带礼帽;新娘凤冠霞帔,脚蹬红缎绣花鞋,两侧的老照片反映了那个时期结婚的场景。东屋是卧房,西屋是书房,卧房里陈列着架子床,在当时是一种较为讲究的卧具,一般为富贵人家所有。床上雕有精美的图案,下垂珠帘,意为珠联璧合。墙上的年画为“麒麟送子”,意为新娘嫁到夫家后能早生贵子,儿女成群。另一幅年画是“和荷二仙”,手持荷花的是寒山,手捧圆口瓶的是拾得,一荷一瓶取其谐音“和平”,表示和和气气,百年好合。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是从上花轿开始一直到入洞房,才由新郎挑开。据说,一因新娘怕羞,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二因父母包办,彼此未曾见面,恐有反悔,蒙上红绸,俩人谁也看不清谁的脸,但拜过天地,入了洞房后,就是猪八戒模样,也得认了。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举行婚礼时,以为新娘就是林妹妹,便糊里糊涂拜了天地,等到入了洞房,挑起新娘蒙头红时,才知原来是薛姐姐,但此时已晚。这也是蒙头红的作用吧。喜床上撒满了枣和栗子,寓“早生子”的愿望。谚语云:“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生个大胖小”。花生,谐音取意,表示男女插花生,男女双全。
西院的西厢房,是生育展厅,主要是照看孩子喂奶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育婴室,里面陈列的是送粥米所能看到的,有婴儿车、虎头帽、虎头鞋等等,象征孩子虎头虎脑。“粥米”一说“宗米”,寓意传宗接代的米。
东厢房隔壁是落嫁厅,陈列一台迎亲用的旧式花轿,我们现在结婚时是乘汽车,而古代女子结婚时便是从这样的花轿一路颠簸来到夫家。新娘子上轿时,要哭几声,抹一把泪,表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对全家人的留恋。据说新娘到夫家下轿时,夫家要把米口袋一个个次第排开,让新娘从上面走过,米袋相排,寓意“代代相传,传宗接代”。
四是民间艺术、工艺展示。展出有邳州农民画,这些画都是农民利用闲时在田间、地头所作,构图大胆,内容丰富,风格淳朴,充满浓郁的乡土味和时代感,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审美观点。还有蜚声海内外的睢宁儿童画。展出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获得国际大奖的,绘画内容包罗万象,色彩鲜艳、不拘一格,反映了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徐州自古以来就是能人辈出的地方,我馆在原来展品的基础上与徐州晨报联办了徐州民间艺人精品展。展出了几十位徐州民间艺人的代表作品,有布艺、剪纸、葫芦烫画、刺绣脸谱、锡箔捏画等几十种,这些作品精美、细致,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五是地方戏曲、曲艺展示。这里有地方戏曲曲艺的服装、道具、乐器,有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老演员的照片,部分再现了徐州戏曲的发展历史。梆子戏和柳琴戏是徐州地区的地方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戏种,深受人民的喜爱。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是指它的唱腔优美,声音高亢,使听者如痴如醉,仿佛魂都被拉走了一样。每逢节假日,馆里都有戏曲演出。
六是近代生产生活展示。展出有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有太平车、耧、锄、犁、耙、纺车、织机、石磨等,有老家具、老用具,还有家居场景复原,大客厅、大伙房等。尽管现在它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人类不断向前发展,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足迹,也让如今的孩子多一次再教育的机会。丰富的民俗文物会把你带到遥远的过去,让您感叹历史的变迁。
在六大展区的基础上,我馆在节日期间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活动,不定期的举行地方戏曲、曲艺演出,请民间艺人表演绝活,捏面人、剪纸、吹糖人、陶艺等等。这时您能看到真正的民间艺术,体会到真正的民风。
为游客营造一个优美、高雅的休闲环境,使人们在生活节奏快捷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一处修身养性,感悟生活的好去处,欢迎八方来客来徐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让我们一起领略明清古民居的风采!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