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佳木斯—乌苏镇5日行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熟悉了这首《乌苏里船歌》,因为对这首歌的念念不忘,终于在某个假期,来到了乌苏里江流域的水边人家。

  行前计划度假人:刘华1人

  度假时间:2005年10月

  度假地点:黑龙江、同江、乌苏里江的三江平原区域

  度假地选择理由:在一个月前刚结束了中国最西端的红旗拉普 之行,此行自然是想到中国的最东边去看看。

  度假预算:2500元左右

  计划实施中

  D1哈尔滨→佳木斯

  哈尔滨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只有一街之隔,一早下了火车,立刻奔到汽车站想转汽车,可由于是旺季,一天若干班从哈尔滨到佳木斯的车票竟全部卖光,只好撞运气地等着加车。还好,中午时分,车票到手。我要赶往我目的地的第二个中转站--佳木斯。就这样,这个充满俄式情调的北方名城,都没来得及多看几眼,就匆匆而过了。

  此时天气虽然还有些寒冷,但大巴内却温暖如春,加上充足的阳光透过窗户倾洒进车里,晒得人昏昏欲睡。宽阔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连最近的一个拐弯也超过了目所能及的范围而看不到,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昏睡……再次睁开眼时,车已经离城市很远了,阳光也没刚才那么强烈,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浮云静止在空中,随着光线变换着颜色,路基高过麦田不少,此时有种幻觉,好像行驶在海边,蓝色的天像极了蓝色的海,而浮云就像远方的孤岛。迷幻的感觉直到进入佳木斯市区才消失。而这时,天已经黑了。

  D2 佳木斯→街津口

  能够说明偏远地区交通状况的并不是宽阔的柏油路,而是车次的稀少。从佳木斯每天只有两班车开往街津口,且都在下午。当我在不大的市区里闲逛够了赶到车站时,头一班车刚刚开走,而下一班,也就是今天的最后一班车,要三个小时后才出发,我只好百无聊赖地等在车站,在接近傍晚的时候出发。

  车一路向东,走走站站,还不到目的地的一半,大部分同车的人就都已下车,而快到街津口时,车上的乘客更是只剩下我和两个当地人。与他们一聊才知道,这两个20多岁的姑娘是街津口的乡村教师,利用周末到佳木斯去采购些学生需要而本地买不到的东西,而这一趟就搭进了整个周末。她们告诉我说,街津口已经算边境,对岸就是俄罗斯。看着窗外的漆黑,这才感觉到我已经走了很远。

  下车的时候,冷风吹得人直打哆嗦,漆黑一片让我不知道去哪好,幸亏这两位本地人给我带路,她们拿出准备好的大手电,领着我走到镇上唯一的一条路上,然后熟门熟路地敲开一个旅馆的门,跟老板打招呼把我领进去。从他们放松的交谈中我感觉到,这个小镇上的几乎所有人互相都认识,基本不存在治安问题。

  老板并没有因为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深夜到访而介意,还是表现出了东北人特有的热情与好客,边给我准备夜宵,边打开话匣子说起了这里的一切。

  老板姓何,是赫哲族人。赫哲族是全国人数最少的"五小民族"之一,全民族总人数只有几千人。分布在同江、抚远、饶河三地,人数以同江市的街津口乡人数最多,有1000多人,在过去,赫哲人一直过着逐水而居的迁徙生活,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才定居,但仍以打渔为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来了我们这,就不能不尝尝新鲜的江鱼。今天太晚了,先喝碗热鱼汤,明天再弄些生鱼吃,这可是咱们这儿的特色。"老板边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鱼汤边说。我接过来喝了一口,果然味道鲜美。两碗鱼汤下肚,长途车颠簸的疲劳被驱散了一半,躺在暖和的火炕上,很快入了梦。

  D3 街津口

  因为靠东的缘故,街津口天亮得比北京要早许多,在夏至白天最长的时候,这里在凌晨两点多就迎来了黎明,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我早早出了门,仔细看看这个小地方的样子,一条主路也是全乡唯一的马路,来往其他地方的车都会从这里穿过,路还没铺柏油,有车经过就泛起一片尘埃。路旁是不多的店铺和住家,因为这里是旅游区,店铺的招牌上都写着"某某旅馆"或"某某鱼馆",不叫"饭馆"而直接叫"鱼馆",又一定要把"赫哲"两字加在前边,从这个细节里,不难看出鱼作为特产在这里的地位,也不难看出赫哲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和其在旅游上的分量。

  一路打听,来到了位于镇南不远的"赫哲族风情园"。刚一进园,就看到了露天的舞台上几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少年在跳舞,鼓点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铿锵有力,非常阳刚。他们跳的是萨满的"跳鹿神",而口中唱的是一种叫"伊玛堪"的说唱乐。这些在过去,都是赫哲人在祭祀活动时候的项目,难怪感觉那么有力,仿佛有种说不出的魔力。赫哲是我国北方女真人的后裔,因此赫哲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流传至今的原始宗教之一,信仰万物为神,石头树木和各种动物,都被虔诚地朝拜,这在风情园里随处可见。一个小木头屋子前,一个图腾守立跟前,从小木屋的窗户向内窥探,各种人兽的模型等摆在祭台上,这就是一个被还原的典型的萨满教祭堂。

  在展厅内,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等被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各种方式加以介绍,在一个一比一比例的房间中,纺织机、鱼网和鱼皮装出现在房间的各个角落,真实还原了当年赫哲人的生活情况。而进门处的显著位置,一身鱼皮服在展台里摆放着。过去的赫哲人,吃的是鱼肉,穿的是鱼皮,住的是鱼皮围搭起来的窝棚。鱼皮服装是赫哲人最具民族特色的符号,也可以说是一种工艺品,一身鱼皮衣服需要四十多条细鳞鱼皮才能制成,而其精细程度,连鱼皮连接处的接缝,也要挑选花纹近似的,这样对接起来,才更自然。据说现在还有个别赫哲人制作这种鱼皮服装,但其价值已经不是穿着和御寒,更主要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而存在。

  除了赫哲文化,在街津口感受更多的是北方边远小城的宁静与安详,就在离风情园不远的地方,一排民房前,红辣椒、玉米挂满的庄稼院与任何农村别无二致。而回去的路上,一个有浓厚欧洲风格的小楼又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去才知道,原来这只是个当地的卫生所。而这所建筑为什么选择这个风格,又是何时所建,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还有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吃这里的特产--"塔拉哈"。"塔拉哈"其实就是当地对生鱼片的叫法。捕自乌苏里江里的鲜鱼,去皮去刺再片成薄片,用竹签插好,放在火上将表面烤变色,蘸上特制调料,就可以吃了,虽然制作方法简单,但因为用料新鲜,味道还是非常鲜美。旅馆老板告诉我,本地人烤的时间会更短,只在火上燎一下,就拿下来吃,怕外来人吃不习惯,才延长了烤的时间。我让他按本地的烤制时间,果然味道更好。

  老板说,过去这里比现在环境更好,野生动物繁多,江里的鱼更是多得打不尽,民间歌谣曾有"棒大狍子瓢打鱼,山鸡撞进火堆里"的说法,现在虽然没有那时的景象,但因为生态保存良好,依然有很不错的人居环境。

  D4 街津口→同江

  从街津口到同江的长途车,每天只有中午一班,而上车的地方就在我下榻的旅馆门口,吃过午饭,坐在旅馆门口的太阳下,边喝茶边悠闲地等车。难怪车少,到班车开时,40个座的车上只稀稀拉拉地坐了十几个人。又是一路昏睡,车到达了同江。

  相比街津口,同江显得大了很多,宽阔的大马路和环岛,加上住在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让这里和大城市十分接近。顺利买到第二天到抚远的车票,天还早,就在附近闲逛了一下。别看同江的长途车站不大,却是个国际车站,这里有开往俄罗斯三个边境城市的固定班车,不过车只在冬天才运行。起初有些纳闷儿,后来才恍然大悟。这趟车是要穿越乌苏里江到达对岸的俄罗斯城市。一问果然如此,据说冬天江上的冰冻得非常厚,载满人的车也没有任何问题,车行江上,轮胎上都会加上粗大的铁链,为的是刹车及转向时的防滑。而在非结冰期,如果想到达同样的目的地,就只能到码头去坐轮渡。

  D5 同江→抚远→乌苏镇

  班车早上准时开出,中午时分抵达抚远。这里已经是真正的边境城市了,整齐漂亮的城市里人很少,即使班次不多的长途汽车站,面积也很大。听司机说这里要建设成一个大型的口岸国际车站,因此这么气势辉煌。没能赶上一天一班的班车,于是包了辆出租车,向着祖国最东点乌苏镇进发。

  经过一段长长的颠簸的路,司机把车停在了一个土坡下,说走上去就是乌苏镇。只有几步路,就上了土坡:一条小路、一个旅馆、一个餐馆和一个小卖部,难道这就是整个镇了吗?好容易找到了一个当地人,他肯定了我的想法。乌苏镇因乌苏里江得名,别看如今这么小,但就在100年前,乌苏镇曾因商业贸易的往来而繁荣一时,后来萧条了。小镇总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而有这里"户口"的居民只有一对老夫妇,还有,就是那个驻守边防的"东方第一哨"。

  顺着另一条土路下到江边,有几个甩着鱼竿的钓鱼人,看着停着的车牌,这些人来自佳木斯甚至更远的哈尔滨,他们是专门到这里来钓鱼的。开出几百公里,就是为了看一次日出,然后钓上一天鱼,着实闲散。

  钓鱼人都是三五结伴而来,边钓鱼边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他们告诉我说,对面就是"老毛子"的地方了。这条江里因为盛产大马哈鱼而著称,每年的鱼季都会打到不少大鱼,中俄的渔民就是这样共享着一条江里的鱼。虽然各自不能过了江心的国界,但在水上的互通有无是很正常的事。只是一水就隔出了两国,边境的感念只在这个时候才清晰起来。

  《新旅行》指点

  交通:从哈尔滨到佳木斯每天有很多班车,时间大约5个小时,也有火车相通,但时间要慢些。从佳木斯到街津口、同江、抚远等都有长途车到达,但车次较少。

  住宿:街津口只有一两家旅馆和家庭式客栈,虽然价格便宜,但居住条件都不大好。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白天游览后离开,住在同江、抚远等城市,这儿旅馆、酒店繁多,且价格便宜,3星级档次的宾馆标准间只要100多元。

  饮食:"塔拉哈"味道鲜美,值得尝试。在乌苏镇惟一一家餐厅的油炸马哈鱼块也是一道值得尝试的本地特色菜肴。虽然鱼的产量丰富,但价格并不便宜,与鱼相关的菜肴都要30元以上一道。

  特产:街津口目前依然有人制作鱼皮服装,基本都是销售给游客的。如果有兴趣,可以在当地咨询,去参观并购买。还可以量尺寸定做,但价格不菲。

  来源:新旅行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