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万顷的金黄,我们一直往北走。那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旅行的时间已经不多,心里思忖着为了一片沙丘来回40个小时到底值不值得?然而人生已经有太多事与愿违的遗憾,如果连旅行都无法任性一回,就真太对不起自己了
在西班牙看欧洲教堂看到审美疲劳,于是和朋友建议不如去摩洛哥。那时候已经旅行到了西班牙南部,只要横过地中海的喉咙就能抵达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有更强烈 的颜色、味道和声音。
北非的远方
是电影《北非谍影》在记忆深处里唆使吧?单是卡萨布兰卡,这样的名字就已经让你生出无限浪漫想象。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的乱世情缘,如一枚永远有市场的催泪弹,让千万影迷相信这世间真有超脱而纯洁的爱情。只不过有点扫兴的是,后来发现《北非谍影》是在好莱坞搭景拍摄的。
一踏足北非,阳光下一场热带暴风雨,大剌剌地落在身上。因为阳光,才使这个神秘的国度生长出最生龙活虎的色彩,绝对没有不痛不痒的色调:最蓝的蓝,最红的红,最绿的绿,一切色彩都出尽全力抓住眼睛不放;颜色甚至成了摩洛哥各城市的标志色,菲斯(Fes)是靛蓝、美克内斯(Meknes)是盎然的绿、马拉喀什是一座沐浴在粉红里的城市,而山中小镇纱富弯竟然是像梦境一样的蓝,然而这些色彩怎样也抵不过黄金色的撒哈拉小镇梅如卡(Merzouga)。
为了看看那万顷的金黄,我们一直往北走。那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旅行的时间已经不多,心里思忖着为了一片沙丘来回40个小时到底值不值得?然而人生已经有太多事与愿违的遗憾,如果连旅行都无法任性一回,就真太对不起自己了。我想起三毛曾经写过的一首歌《远方》,歌词很短,波希米亚的女子唱着另一个女子的乡愁:“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那里或许就是三毛所谓的远方了。
我们经常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鼓励,于是由菲斯古城搭上20小时的长途巴士,前往位于摩洛哥内陆北边撒哈拉沙漠里的梅如卡沙丘。
沙漠取景胜地
天是蓝的,风是热的,云也躲了起来,空气也仿佛生气一样,闷着不动。笔直的公路依旧笔直,两岸砂石复制着单调的场景,几亩绿洲长着干巴巴的棕榈,如被大陆遗弃的孤岛,在广袤的荒凉中冒出来,为旅人提供一点视觉的清凉和希望。偶尔经过载满骆驼的货车,车上的阿拉伯人正赶到附近的骆驼市集做生意,车斗上的骆驼总带着神秘的微笑——那是安分还是认命?
当车窗上开始出现金黄,一点蔓延成一片,都是金黄色的,仿佛下过一场黄金色的沙雨,然后于大地上聚成浪,开始在旅人疲惫的神经线上汹涌起来。那是一注金黄色的兴奋剂,帮助醒脑,20个小时的颠簸,35摄氏度的天气,我们已经走得很远很累了,我们实在需要一些刺激。沿途的海市蜃楼都不见了,眼前看得见的,竟然也是那么的不真实,美得像电影的场景。
而摩洛哥确实是电影人常光临的取景胜地,据知目前已经有超过500部电影在摩洛哥拍摄,不少还是经典电影。好莱坞大片《木乃伊》的1、2集曾赴摩洛哥取景,虽然此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埃及,但制片商都纷纷将取景地设在摩洛哥。著名电影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遮蔽的天空》、《基督的最后诱惑》及成龙的《飞鹰计划》也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这里永远不缺大师的灵感和观众喜爱的异国情调。
我们坐在梅如卡旅舍外的咖啡座,服务员贝贝尔人(Berber)及时捧来一杯加入薄荷叶的摩洛哥红茶。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沙漠上剽悍的游牧民族,以打家劫舍为生,后来法国殖民政府通过各种方法收编他们,才遗弃了流浪的生活,在沙漠中扎根安定下来。薄荷叶袅袅的冰凉香气缠着热空气,轻舔一口,如舌头遇见绿洲,打通了筋脉。
“前两天刚下了几场雨,好大的雨。”贝贝尔人忍不住地说。他们头上总缠着美丽的蓝色头巾,那是海洋的颜色,也是族群的图腾。沙丘下的确有一池水,如一面镜子,让沙丘也能顾影自怜,“过几天,成千上万的火烈鸟就会来了。”贝贝尔人说。大自然有什么转变它们最清楚,而我们只熟悉冷气的温度。大自然总有一些通风报信者,下了几场雨,远在他方的火烈鸟会知道,在他们的生命里必然有些神秘的基因,总有种原始的召唤,正如旅人总会在内心深处听见村上春树所描绘的远方鼓声一样,呼唤着他们出发。
中午的沙丘
梅如卡沙丘很靠近阿尔及利亚的边界,曾经是土匪猖獗之地,现在则成了摩洛哥著名的旅游景区。旅人们能骑着骆驼到周围地区游览,拜访那些被遗弃的古代碉堡。眼前这片200米高的沙丘,连绵不尽,沙漠的尽头还是沙漠,那温柔的曲线是风的游戏,任它抚摸,改换姿势。那黄金色的模样,能满足任何对沙漠有幻想的人,沙漠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们都让所谓的定型宠坏了。
梅如卡严重缺水,旅舍附近的土地上都已经龟裂了,如伊斯兰装饰艺术上的几何图形。几匹骆驼,闲闲地吃着草,丝毫不受天气的影响。附近的房子,都是泥砌成的,四方形,像火柴盒,简单而古朴的风格,一面墙就是一面墙,没有装饰性的物件。生命和生活还原到最初,生活中只有必需品——浪费,他们永远学不会。
中午时分的沙丘,天气太热,只能用眼睛来欣赏的。4点过后,我们才开始出发爬上沙丘。沙丘下,聚集了多个黑色帐篷,搭得十分漂亮、干净和整齐。我们本以为是游牧民族流浪的家,走近才发现有篱笆,地上有电缆,原来是电影工作人员扎的营。现在大家都出外景拍戏。
天空还是一片严肃的蓝,蓝得让人觉得异常的口渴。爬上沙丘,才知道在沙漠里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柔细的沙融化你的脚力,每一步都在下陷。沙里有没有生命?惨无血色的灌木,看不见的根紧紧地抓住不放,给了我答案。一只黝黑的大甲虫,走过后留下一排排细细小小的痕迹。较早前,朋友还看见一条金色的蛇,在沙上娴熟地蠕动,知道有不速之客就迅速钻入沙里。
最山穷水尽处,也能有花开,有鸟唱歌。这里可是北非著名的观鸟区,经常能看见一些罕见的沙漠鸟类品种。我们爬上最高的沙丘,发现还有更高的等着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每个沙丘的高度竟都不相同。
我们等到日落,等到星星出来。沙丘下的人间,点起了灯。沙漠,还是静悄悄地躺着,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或许它已经看尽世间事,能够无动于衷,而周围依旧物换星移。
在西班牙看欧洲教堂看到审美疲劳,于是和朋友建议不如去摩洛哥。那时候已经旅行到了西班牙南部,只要横过地中海的喉咙就能抵达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有更强烈 的颜色、味道和声音。
北非的远方
是电影《北非谍影》在记忆深处里唆使吧?单是卡萨布兰卡,这样的名字就已经让你生出无限浪漫想象。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的乱世情缘,如一枚永远有市场的催泪弹,让千万影迷相信这世间真有超脱而纯洁的爱情。只不过有点扫兴的是,后来发现《北非谍影》是在好莱坞搭景拍摄的。
一踏足北非,阳光下一场热带暴风雨,大剌剌地落在身上。因为阳光,才使这个神秘的国度生长出最生龙活虎的色彩,绝对没有不痛不痒的色调:最蓝的蓝,最红的红,最绿的绿,一切色彩都出尽全力抓住眼睛不放;颜色甚至成了摩洛哥各城市的标志色,菲斯(Fes)是靛蓝、美克内斯(Meknes)是盎然的绿、马拉喀什是一座沐浴在粉红里的城市,而山中小镇纱富弯竟然是像梦境一样的蓝,然而这些色彩怎样也抵不过黄金色的撒哈拉小镇梅如卡(Merzouga)。
为了看看那万顷的金黄,我们一直往北走。那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旅行的时间已经不多,心里思忖着为了一片沙丘来回40个小时到底值不值得?然而人生已经有太多事与愿违的遗憾,如果连旅行都无法任性一回,就真太对不起自己了。我想起三毛曾经写过的一首歌《远方》,歌词很短,波希米亚的女子唱着另一个女子的乡愁:“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那里或许就是三毛所谓的远方了。
我们经常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鼓励,于是由菲斯古城搭上20小时的长途巴士,前往位于摩洛哥内陆北边撒哈拉沙漠里的梅如卡沙丘。
沙漠取景胜地
天是蓝的,风是热的,云也躲了起来,空气也仿佛生气一样,闷着不动。笔直的公路依旧笔直,两岸砂石复制着单调的场景,几亩绿洲长着干巴巴的棕榈,如被大陆遗弃的孤岛,在广袤的荒凉中冒出来,为旅人提供一点视觉的清凉和希望。偶尔经过载满骆驼的货车,车上的阿拉伯人正赶到附近的骆驼市集做生意,车斗上的骆驼总带着神秘的微笑——那是安分还是认命?
当车窗上开始出现金黄,一点蔓延成一片,都是金黄色的,仿佛下过一场黄金色的沙雨,然后于大地上聚成浪,开始在旅人疲惫的神经线上汹涌起来。那是一注金黄色的兴奋剂,帮助醒脑,20个小时的颠簸,35摄氏度的天气,我们已经走得很远很累了,我们实在需要一些刺激。沿途的海市蜃楼都不见了,眼前看得见的,竟然也是那么的不真实,美得像电影的场景。
而摩洛哥确实是电影人常光临的取景胜地,据知目前已经有超过500部电影在摩洛哥拍摄,不少还是经典电影。好莱坞大片《木乃伊》的1、2集曾赴摩洛哥取景,虽然此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埃及,但制片商都纷纷将取景地设在摩洛哥。著名电影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遮蔽的天空》、《基督的最后诱惑》及成龙的《飞鹰计划》也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这里永远不缺大师的灵感和观众喜爱的异国情调。
我们坐在梅如卡旅舍外的咖啡座,服务员贝贝尔人(Berber)及时捧来一杯加入薄荷叶的摩洛哥红茶。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沙漠上剽悍的游牧民族,以打家劫舍为生,后来法国殖民政府通过各种方法收编他们,才遗弃了流浪的生活,在沙漠中扎根安定下来。薄荷叶袅袅的冰凉香气缠着热空气,轻舔一口,如舌头遇见绿洲,打通了筋脉。
“前两天刚下了几场雨,好大的雨。”贝贝尔人忍不住地说。他们头上总缠着美丽的蓝色头巾,那是海洋的颜色,也是族群的图腾。沙丘下的确有一池水,如一面镜子,让沙丘也能顾影自怜,“过几天,成千上万的火烈鸟就会来了。”贝贝尔人说。大自然有什么转变它们最清楚,而我们只熟悉冷气的温度。大自然总有一些通风报信者,下了几场雨,远在他方的火烈鸟会知道,在他们的生命里必然有些神秘的基因,总有种原始的召唤,正如旅人总会在内心深处听见村上春树所描绘的远方鼓声一样,呼唤着他们出发。
中午的沙丘
梅如卡沙丘很靠近阿尔及利亚的边界,曾经是土匪猖獗之地,现在则成了摩洛哥著名的旅游景区。旅人们能骑着骆驼到周围地区游览,拜访那些被遗弃的古代碉堡。眼前这片200米高的沙丘,连绵不尽,沙漠的尽头还是沙漠,那温柔的曲线是风的游戏,任它抚摸,改换姿势。那黄金色的模样,能满足任何对沙漠有幻想的人,沙漠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们都让所谓的定型宠坏了。
梅如卡严重缺水,旅舍附近的土地上都已经龟裂了,如伊斯兰装饰艺术上的几何图形。几匹骆驼,闲闲地吃着草,丝毫不受天气的影响。附近的房子,都是泥砌成的,四方形,像火柴盒,简单而古朴的风格,一面墙就是一面墙,没有装饰性的物件。生命和生活还原到最初,生活中只有必需品——浪费,他们永远学不会。
中午时分的沙丘,天气太热,只能用眼睛来欣赏的。4点过后,我们才开始出发爬上沙丘。沙丘下,聚集了多个黑色帐篷,搭得十分漂亮、干净和整齐。我们本以为是游牧民族流浪的家,走近才发现有篱笆,地上有电缆,原来是电影工作人员扎的营。现在大家都出外景拍戏。
天空还是一片严肃的蓝,蓝得让人觉得异常的口渴。爬上沙丘,才知道在沙漠里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柔细的沙融化你的脚力,每一步都在下陷。沙里有没有生命?惨无血色的灌木,看不见的根紧紧地抓住不放,给了我答案。一只黝黑的大甲虫,走过后留下一排排细细小小的痕迹。较早前,朋友还看见一条金色的蛇,在沙上娴熟地蠕动,知道有不速之客就迅速钻入沙里。
最山穷水尽处,也能有花开,有鸟唱歌。这里可是北非著名的观鸟区,经常能看见一些罕见的沙漠鸟类品种。我们爬上最高的沙丘,发现还有更高的等着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每个沙丘的高度竟都不相同。
我们等到日落,等到星星出来。沙丘下的人间,点起了灯。沙漠,还是静悄悄地躺着,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或许它已经看尽世间事,能够无动于衷,而周围依旧物换星移。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