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暖泉城堡古镇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作者: [字体: ]
  撰文/罗德胤

  假如从山西西部的空中俯瞰蔚县壶流河盆地,一定会看到沟壑纵横的河川地上稀疏点缀着方格般大大小小的城堡村落,当夕阳霞光将蜿蜒的河流映成鲜红的飘带,这些城堡型村落必定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1999年开始,我曾先后六七次前往蔚县测绘考察。这个印象中除了黄土就是煤矿的地方,自古便有“村村皆堡”和“八百城堡”之称,城堡数量与分布密度连一向以边防著称的雁北 地区也相形见绌。近几十年来,这些城堡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毁坏甚多,1985年文物普查时还保存着近300座城堡,而最近的调查则表明大约只剩下150座了。

  这里的城堡主要源自明朝与蒙古长年累月的拉锯战。蔚县,也就是历史上的蔚州城,曾为壶流河盆地上的“巨郡”,身系京师(北京)安危。明史上“土木之变”的惨败,直接原因就是大太监王振在撤退时想领着英宗皇帝绕道临幸蔚州——他的老家,当然王振已经将朝廷修筑城堡的政策在家乡贯彻得淋漓尽致,致使蔚县“凡村必堡,为诸邻县所无”。尽管此役数度改道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为乱军所杀,但并未影响到蔚州的城堡。

  蔚州本身的安危,取决于蔚县和山西广灵县交界处的暖泉镇。顾名思义,此镇因一眼温泉而得名。夹在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它既是的一个重要商埠,又是一个军事要塞。战争、商道和泉水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暖泉古镇,如今它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堡鼎立】

  筑堡防御的良策之一,就是若干个城堡就近修筑,形成城堡群,一旦其中某个遭袭,其余堡中的兵力就可前后夹击。当年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若不是预先收服李应和擒住扈三娘,使祝家庄丧失李家庄和扈家庄的策应,恐怕再攻打几次也未必能成功。暖泉镇上便有类似的例证。

  蔚县所处的壶流河盆地,南北均为恒山余脉,两道山系在盆地西侧趋于合拢,只留下一道狭窄的山口。暖泉恰好就坐落在这个山口上,守住四方要道。于是小小的暖泉镇上连修北官堡、西古堡和中小堡三个互为犄角的城堡,形成所谓“三堡六巷十八庄”,可见其军事意义重大。

  三个堡中,西古堡与中小堡都位于暖泉镇西南部,并排坐落在壶流河北岸的河滩地上,前者在西,后者在东,其间仅一巷之隔;北官堡则位于镇东北部,与中小堡之间相距大约500米。西古堡和北官堡规模较大,平面大体呈边长约220米的方形(不计瓮城),中小堡则呈矩形,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仅50米左右。如今西古堡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三堡的修建年代,乡民们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北官堡最早。暖泉派出所60多岁的警察杨增富说,暖泉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北边地势较高的三块台地:卢家小堡又是三块台地中最早住人的,当地人常说的“堡摞堡”指的就是北官堡内还有一个卢家小堡。至于有多早,乡民们传说:“宗姓人家盖的堡,刘姓人家盖的帽”。意思是说,宗姓人家先修的北官堡堡墙,后来刘姓人家在堡墙上铺的砖。如今北官堡内的刘姓居民在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宗姓,势力最大,于是人们便把原因归结为刘姓人家当年“盖帽”把宗姓人家的“气”给盖掉了。70多岁的刘喜金还特别自豪地说,他们刘家祖先是“皇帝的驸马”,“当大官的”。北官堡名为“官堡”,说明官府也许在这座城堡修建时曾斥资相助,这似乎也为刘家祖先的身份提供了佐证。刘喜金家中至今保存有坟谱一册,绘有刘氏谱系,自始祖到刘喜金的祖父一共18代。由此算来,刘姓在暖泉居住至少有20代了。

  【暖泉之集】

  中国民间的庙宇,历来喜欢在集市中寻求和培养香客信徒。这一点,在暖泉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个规模并不十分大的集市上集中了大大小小一共12座寺庙。有时候,六月里关老爷的圣诞和西券门上的火神庙都“耍红火”,那就“对着老爷庙唱五天,掉过头来对着火神庙再唱三天”。

  蔚县素有“八大集镇”之说,指的是八个规模较大的市集,暖泉为其中之一。

  旧时从山西广灵方向过来,都必须从暖泉的“西券门”进入集市。西券门位于西古堡的西北方,与它北方的“西市”相连。西市其实就是一条七八米宽的街道,一家家店铺布列南北两侧。西市的东头又分出“上街”和“下街”两条街道,下街之南连起中小堡,而上下两街的东尽头都与一个广场相接。此广场旧称“河滩”,主要为集市设摊之用。“河滩”东有“草市街”,西有“米粮市”,这两片古来的露天集市,至今逢集时仍旧摊贩云聚。而在元宵节,“河滩”也是“赛灯笼”和民间戏曲节目的舞台。集市的功能无所不包,“河滩”上还分布着奶奶庙、瘟神庙、财神庙和乐楼(戏台)等公共建筑。此外“河滩”北面地势稍高之处,原有座龙王庙;东面则是规模较大的华严寺,当地人称“大寺”,这是座远近闻名的佛寺,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市、上街、下街与“河滩”共同组成了暖泉的集市和街道,这是个西边狭长、东边宽敞的三角形布局。街市上有四处“车马大店”和两处“留人小店”,草市街边上还有一家“掌炉店”,足见当时过往商旅的规模颇为可观。在三条街道汇聚的三角地上,还矗立着一座关帝庙,大门面朝西市而开——别忘了关公是“武财神”。在1937年绘制的《暖泉镇街巷略图》中,这座关帝庙同时也是“商会”。根据家住上街西楼的王涣老先生说,商会是“大买卖”者的商业联合会,加入该组织的大多是在暖泉镇上开着饼铺、杂货铺、油坊、缸坊或者其他商铺的“大老板”。

  【暖泉之泉】

  乡民们传说,一天有“南蛮子”到暖泉来偷水,得手后正往回走,被大寺内的一位老和尚发现了。老和尚敲钟报警,“南蛮子”被钟声一吓,水就洒到了地上。说也奇怪,这洒到地上的水居然立刻就变成了“汩汩其来”的暖泉。

  光绪版《蔚州志?渠道图》中记载,暖泉的泉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这在气候干燥的边塞之地尤其显得珍贵。而在古时,壶流河“沙寒水劲,无开渠者”,无法直接浇灌农田,于是暖泉水除了提供生活用水外,还要肩负起灌溉的重任。

  暖泉如此重要,乡民们自然要好生珍惜。他们珍惜的方法也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当源处为书院”——其实暖泉书院是在泉水南边,书院正房和围墙把泉水的源头围成了“半亩方塘”,不让闲杂人等接近,也杜绝了污染。书院中的读书郎,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池塘边上朗朗颂读:“汩汩其来悟词源之出峡,明明在上勿坐井以观天”。暖泉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代。我们所眼见的王敏书院,是后来扩建的。现今只余五间正房,及其东侧的“凉亭”和南面的“八角井”。当地人称 “水过凉亭八角井”,就是说自暖泉书院的源头中引出的泉水,从地下分别流到“凉亭”和“八角井”。经过“凉亭”的水流,先是通过一段暗沟,向南流到“河滩”的南面后出地面转为明沟,灌溉大批农田,最后汇入壶流河。而经过“八角井”的水流,沿书院的甬道下流到前院的两个三角形小水池,再由此仍从地下通往书院外的沤麻池。

  暖泉对居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贡献实在太大,久而久之乡民们便将它神化了。不但“遇旱祷雨辄应”,而且“池内产瑞藻,其岁必发高科”。在耕读传家的传统社会,人们最看中的无非是风调雨顺和科举中金榜题名,暖泉把这两件事都管了,无疑它在乡民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每逢新春元宵,暖泉北官堡的人们都要“打铄花”——就是将熔化的铁水洒到城墙上,使其溅射出耀眼的火花。半空中明艳炽热的铁水金汤淋漓尽致地渲染着节日的热烈气氛,然后在城堡门墙上留下灰黑的铁屑。多年以来这些铁屑已经积了厚厚一层,或许用来象征着这座城堡和古镇固若金汤。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