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龚滩:即将窒息的古镇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作者: [字体: ]
乌江是纤夫们的衣食之源_龚滩:即将窒息的古镇_乐途旅游网

乌江是纤夫们的衣食之源

  撰文/邓晓笳 摄影/李玉祥

  2005年9月,《中华遗产》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因乌江上游彭水水电站的修建,重庆南部的龚滩古镇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此信引起了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纷纷致电或写信,不约而同地表示:龚滩古镇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能把1700多年的巴人历史传承延续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有没有办 法可以改变它将被淹没的命运?

  【乌江水道上的“明星”古镇】

  据不完全统计,龚滩古镇目前约有40多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它因此也位列“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古镇”之首。

  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顺水而下,经过涪陵,还没有靠岸,就会被从右面大山中涌出的一股碧绿的江水吸引,这就是乌江。迎着江风眺望两岸,只见山峰奇丽、沟壑清幽。沿江逆行而上,远远望见一棵巨大的黄桷树掩映着一溜古村落,那儿的建筑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屋顶上的灰瓦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青光,那就是重庆市酉阳县境内的千年古镇——龚滩。

  龚滩位于乌江中游东侧,扼黔、湘、川三省水运咽喉。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延续着古老的巴蜀文明,把先民创造的许多优秀文化遗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据不完全统计,龚滩古镇目前约有40多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其中古建筑群是这里最有特色的风景。它们不仅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最能彰显龚滩价值和魅力的文化遗产。古镇因此还一度被冠以“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山地古集镇”、“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古镇”首位等头衔。

  古镇并不大,南北上下两条街,一老一新,还不到2公里长。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制结构的土家族吊脚楼,它们错落有致、静默无语地沿街一溜铺开,参差不齐、瘦骨嶙峋的木支脚撑在陡峭不平的崖壁上,或跨涧、或附岩、或骑坎、或梭坡,依山就势,千姿百态。保存完好的干栏式原始建筑风貌和龚滩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我国优秀古建筑普遍遵循的天人合一的特点。

  有人说在龚滩,随便抓起一把泥土,都能闻到历史的余香,这种说法的确是有渊源的。据专家介绍,这些吊脚楼历史久远,大都是从南宋一直修到1963年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其中不少已饱经乌江风云和人世沧桑,少说也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著名的蟠龙楼、织女楼、鸳鸯楼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另外像吊脚楼群、西秦会馆这样历史悠久的遗迹,龚滩还有很多,比如木王客栈、镇滩寺、川主庙、三教寺、禹王殿、四方井等。

  不过,古镇上最宏伟气派的建筑还是清朝光绪年间陕西盐商张朋九出资修建的“西秦会馆”。石砌的大门,高高的院墙,精美的檐角雕刻, 彰显出会馆当年的繁华和气派,让人忍不住想象起昔日商贾云集、秦腔吼唱的热闹景象。虽然现在会馆已物是人非,门上的横匾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石雕的门联也已经被凿掉,只剩下伤疤一般的窟窿,但这并不影响它在龚滩乡民心中的地位,而今它已成了乡民们逢年过节时祈福看戏、跳舞娱乐、交流感情的场所。

  走在龚滩的老街上,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悠远古朴的历史回归感和传统文化的浸润感。在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土家人一张张淡泊、纯真的面庞。手里握着先辈们用过的“铁打杵”等候在渡口的“背老二”,围在当年大商号门前石砌的消防池边戏水玩耍的孩童,在自家小院里编织藤椅、藤篮、藤背篼的夫妇,在牛角形灶台旁添柴加火、操劳一家人的饭食的妇女,围坐在家中“火铺”边或挤坐在四方形的“火桶”上的老少爷们,构成了一幅幅古镇特有的图像,让每一个过客流连忘返……

  【水电与古镇的交锋】

  由于各种原因,文保单位抢救古镇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更令人惊讶的是,重庆市文保部门对龚滩古镇将被淹没的事实并不知情。

  然而,随着乌江上游水电站的建成,龚滩古镇上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就要永远地消逝了。改变古镇命运的就是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彭水水电站。据报道,彭水水电站在重庆电力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建设可大大缓解重庆电力紧张的局面。这座水电站预计今年内实现第一台机组发电,2007年底全面完工。

  作为一个浩大的建设工程,彭水水电站建设中所涉及的文物保护工作非常庞大。令人惊讶的是,重庆市文保部门对龚滩古镇将被淹没的事实并不知情。直到2005年5月,彭水水电站承建方以文件的方式,请求文物局对水电站淹没区的文物调查评估报告进行重新认定后,文物部门才得知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但因种种缘故,文保单位的保护抢救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庆市文保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时,无奈地说:“国家虽然有明确的法规,社会各界也十分关心文物保护工作,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文物保护却经常让步于经济建设。像龚滩这样规模较大的古镇,保护花费将高达千万元以上,保护成本偏高,一些建设单位不愿承担保护文物的费用。不是文物保护部门不想工作,而是无法开展工作。另外重庆市目前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方面空白,还没有一支专门的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加之执法主体又不明确,所以文物保护部门在具体执行时常常感到底气不足……”

  为保住古镇,有人也曾建议降低水电站大坝高程,或者在古镇外围筑造围堰等,但是这些建议都因为不太可行而被摒弃。2005年9月,《中华遗产》杂志刊发了一封呼吁拯救龚滩古镇的读者来信,引起了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惜的是,中央部委的关注和呼吁并未能改变古镇的命运。据酉阳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将投资上亿元资金在乌江上游的白水洞复制一段古镇老街,长度在1.5公里左右。到时候人们会发现,龚滩古镇并没有消失,它还活着,只是挪了一个地方。”

  如今龚滩古镇上已经有人搬到了地理位置更高的新镇上,住上了新房。比起古镇冷清的街道和那些已经破败或者消失的庙宇,新镇也许会显得生机无限。可是,这样用巨资复制出来的“龚滩”新镇能再现古镇的文化神韵吗?那些原本和古镇环境相依相生的文化生态和生活理念在搬迁后会不会因水土不服而断链呢?

  【兴也水道,亡也水道】

  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再过不久,古镇就要连同它的历史文化一起被江水湮没在江底,真是“兴也水道,亡也水道”!

  毕竟,古镇的辉煌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与磨砺才积淀而成的,这意味着乌江水湮没的不仅只是一个小城镇,还有见证古镇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基因也要一同被葬送——

  早在一两千年前,巴族部落的一支为躲避战乱在蛮王巴子酋的率领下逆乌江而上,跋山涉水辗转到了龚滩。从此,这里成了巴族后人传承古老的巴文明和延续巴人梦想的精神家园。如今,在乌江西岸悬崖上的“蛮王洞”里,土家族人还在虔心供奉着它们祖祖辈辈的偶像——巴子酋的像。

  据龚滩地方志记载,古镇建于蜀汉时期,兴旺于唐宋。明万历年间的一天,乌江两岸岩石滑坡,千里航道转眼间被拦腰截断,形成险滩。大船无法通行,只有小船靠拉纤才能勉强通过,而无论上水下水,船只都必须起卸货物,船自水中走,货从岸上过,到滩的另一头才能重新装载起航。这次“天灾”却拉开了龚滩古镇数百年繁荣的序幕,使古镇变成了乌江边上的水陆货物转运的中心。龚滩人从此也改变了谋生的方式,或做背夫或做纤夫,常年靠在码头之间搬运货物和组织庞大的拉纤队伍为生。一时间,龚滩古镇上兴起了数百家各类商号、客栈,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因此还有“钱龚滩”之说。

  到了近代,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发展,靠舟楫之利发展的龚滩已失去历史上“天灾”造就的优势,逐渐在新一轮经济角逐中受到冷落并最终淡出了商业竞争,重新退回到一个边远小镇的平静、恬淡中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龚滩古镇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业,小镇才重新活跃起来,各行各业逐渐有了起色。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再过不久,它们就会和古镇一起被湮没在江底。回顾龚滩发展史,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兴也水道,亡也水道”!

  【尾声】

  龚滩古镇从古代走来,经过1700多年的沧海桑田,才成就了今天的地位,可现在水电站的建设已使乌江水道阻塞,龚滩到处都是朱红的水位线,时刻提醒着小镇的命数。

  听说龚滩即将消逝,近来,喜爱古镇的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和古镇诀别。一时间,古镇上游客络绎不绝,但是,如今已鲜有机会在门前、路上再看到本地人镌刻的一幅幅怡然自得的生活图景。红极一时的旅游热和古镇里乡民的隐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仿佛在向人们昭示:延续了几千年的巴文化宝库和巴人的精神家园就要在版图上消逝,龚滩古镇的时日已经不多……难怪当一位漂泊在海外、阔别龚滩十余载的美籍华人重回故里,看到那些朱红的水位线,忍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