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民俗风情
2007/9/3 10:43:32
四川省石渠县,为四川省内藏区县份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石渠,地处川西江河源头,藏语称为“扎溪卡”,也就是“雅砻江边”之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被誉为“石渠四绝”的民俗文化:饮食、歌舞、帐篷、服饰文化。
    其一是在藏区有名的石渠藏餐。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菜、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为适应游牧生活,碗、藏刀、平锅这些最常用的餐具,因其满足了游牧生活的需要,而成为了民俗风情文化的重要内容。饮食习俗及生产生活工具构成了石渠游牧文化的主体,成了游牧文化的核心要素,而受到更多的关注。
    其二是以石渠的真达锅庄为代表的石渠歌舞。真达锅庄是石渠半农半牧区青稞文化的骄傲和杰出代表,此外还有高亢悠远的石渠牧歌,扣人心弦的草原弹唱。潇洒而又气势磅礴,热烈而又稳健的石渠歌舞的精华,其风格与同地区同类品种相比,更胜一筹。其三是石渠帐篷。帐篷是游牧生活的产物,它装卸、携带方便,在长期的生活中,石渠帐篷形成了用于日常和节庆主要用途的式样。其四是石渠服饰。这里的服饰及工艺技术,如色须的妇女羔皮圆盘帽,格孟的男女服饰工艺,长沙干马的羊皮袄的鞣制技术,长须干马的皮革缝制技术,均堪称一流。
    石渠境内有黄、白、红、花四大藏传佛教教派的寺庙46座。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志玛拉空(度母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屡遭损毁,但人气不减。石渠最大的寺庙是格鲁派寺庙色须寺,色须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之意。这里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而且是藏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藏区有无处不在的嘛呢石堆,但在石渠就成了嘛呢石墙、石经城。位于雅砻江第一湾处的石渠县长须干玛乡的巴格嘛呢墙,墙身最高处约3米,厚约2至3米,长度约为1.6公里,是藏区最长的嘛呢石墙。整个墙体全用嘛呢石片垒彻而成,从巴格活佛在此放置第一块嘛呢石算起,距今有300多年了。在石渠宜牛往东,还有一处用嘛呢石垒成的如城堡般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它外观似城堡,又似一座寺庙,高约10米,长宽百米见方,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这里没有任何的粘合剂,也没有任何框架支撑。这样规模的石经城,在藏区也是绝无仅有的。凡此种种,奠定了石渠的民俗宗教文化在藏区宗教民俗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扎溪卡大草原滋养了18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被称为“太阳部落”,在“太阳部落”中,尤以查加部落最有代表性。查加部落在距离石渠县城100公里的长须贡玛乡境内,共60多户牧民。这儿也设了行政村,也有村长,但内部居住相当分散。查加部落就象活化石一样,为人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活样本。正因为如此,它在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价值,正引起有关学者的浓厚兴趣。
    此外,藏民族伟大的说唱文学杰作《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格萨尔降生之地德格的阿须,就在石渠草原的东部边缘的雅砻江西岸。史诗中许多有关格萨尔的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石渠。石渠境内口头传唱的史诗《格萨尔王》,使石渠的民俗文化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色。

   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菜、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 
一、 饮食结构: 
由于地环境、气候条件及动植物资源的差异,石渠的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在饮食结构上就有了一些差异。 
在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植物性食物中,主要是糌粑。蔬菜有豌豆、胡豆、洋芋、萝卜、莲花白、卷心大白菜、莴笋、小白菜、菠菜。动物性食品中,主要是牛羊肉以及奶制品。奶制品多为牛奶所制的酥油、奶渣。饮品主要有酥油茶,酸奶、奶茶,青稞酒。故半农半牧区的饮食构成有主有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