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藏地歌舞
2007/8/3 22:41:24
藏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他们不但节日唱歌、祈神唱歌,而且劳动唱歌,甚至调解纠纷时也离不开唱歌。 西藏人总是边干活边唱歌,甚至以舞蹈动作相配合。歌唱使劳动具有节奏,动作轻松舒展,并且减轻疲劳,使工作不致过分单调。那些江河两侧的田野,很像农人们的天然舞台,他们成群结队地唱着歌送肥,唱着歌耕地,唱着歌锄草、收割、打场。而长年生活在高山草原的牧人,放牧有牧歌,剪毛有剪毛歌,驮盐有驮盐歌,接羔育幼、拴牛牧羊,都有其独特的歌曲。
唱歌基本形式有下面几种:
1.对歌 , 藏语叫“次加”,意为“歌的争斗”。这种娱乐形式在西藏城乡非常普遍,男女老幼无一例外地都乐意参加;无论在劳动、休息或集会时,随时随地都能热烈地对唱。
2.酒歌 , 喝酒要有酒歌相伴。在平日应酬上,往往主人家有一两位妇女,1人斟酒,1人唱饮酒歌。
3. 圈舞 ,圈舞围绕篝火旋转。藏族圈舞泛称为“谐”,雅鲁藏布江流域农民的圈舞称为“果谐”;康区和藏北的圈舞叫“果朝”,又称“锅庄”,舞步雄浑而豪放;林芝一带的圈舞称为“博”。后藏地区的圈舞名叫“堆谐”,后来传到拉萨,成为表演性很强的“踢踏舞”。圈舞进人祭神和庆典,成为一种大型仪礼歌舞,为“谐饮”。
4.弦子和锅庄,和农民的果谐相比,流行在藏东康巴人中间的昌都锅庄,舞姿更加潇洒,气势更为高扬,充分显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为代表的藏东“康谐”,则更为优美与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优美的体态和迷人的歌喉。 昌都锅庄通常分为“曲朝”(寺庙锅庄)、“仲朝”(牧区锅庄)、“王朝”(农区锅庄)3种。
5.堆谐 ,拉萨流行的歌舞。堆谐意为上部地区的歌舞,它的家乡是古代南北两个“乃堆”万户管辖的地方。据西藏音乐家边多先生研究,堆谐是从自娱性的民间圈舞“果谐”演变过来的,它和“果谐”不完全相同的是。堆谐有六弦琴伴奏,而且带有表演的性质。堆谐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快板和慢板节奏变化很大,每个曲调都配有固定的歌词。以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定日为中心的南方堆谐,比较粗扩朴实;以拉孜为代表的北方堆谐,则具有热情流畅的特征。拉萨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对来自遥远的西藏西部的原始堆谐,进行了再创造,重新填词作曲,使之更优美、更婉约、更细腻、更有市井气息。例如生活在本世纪前半期的盲目艺人阿觉朗杰,谱写了诸如《重堆宁久》、《阿觉得》、《阿久索朗多布杰》、《甲令赛》等等脸炙人口的歌曲。他是与瞎子阿炳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民间艺术大师。
6,谐钦,意为大歌,它是一种庄严的歌舞,也是一种颂歌。谐钦只能在隆重的仪礼中表演,一年或几年一度的宗教节日往往也要跳谐钦。歌舞是大型的,一般男女各16人,有的更多。他们的服装有严格的规定,男的穿缎袍,戴圆形黄绒帽;女的穿彩缎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头饰。过去跳“谐钦”是一种“差”事,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现在由民间老艺人担任教练。
传统而多样的藏族民间舞蹈 :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1.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于农区的舞蹈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歌边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