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雪崩路线 开辟马纳斯鲁峰东北壁新路线[图]
2007/6/2 23:44:47
山峰:马纳斯鲁,8163米,喜玛拉雅,尼泊尔
人物:Denis Urubko、Serguey Samoilov(哈萨克斯坦)
时间:2006年5月4-9日,8日登顶
风格:alpine style
路线:东北壁新路线--哈萨克斯坦路线
长度:4000米,相对高差2863米(5300-8163)
难度:VI 5.10b,攀冰75°,八个绳距的攀岩路段,难度为6a(1)、5c(3)、5b(4)
(上图:马纳斯鲁东北壁。中央红线为哈萨克斯坦路线,左侧绿线为“Kukuczka-Hajzer”1986年的路线,右侧绿线为传统路线 photo/Denis Urubko)
以下节译自Denis Urubko为《Alpinist》撰写的攀登简报,发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东北壁新路线是我和搭档Serguey Samoilov今春在马纳斯鲁的第二次登顶,之前我们完成了她的传统路线作为热身。今年马纳斯鲁峰所处地区的天气持续恶劣,进驻4700米大本营时看见许多攀登者在无所事事地苦等。4月20日,我们出发以阿尔卑斯方式沿传统路线冲顶,在裂缝与深雪中绕行时,我注意到了北坡下面冰川上的大堆积雪,产生了开辟新路线的想法。
和2005年在布洛阿特时一样,我们两人依然共用一条睡袋,一件羽绒服和一件Gore-Tex外套。从6500米到7500米,我们在传统路线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些创新,寻找到一段更理想的路线,攀登到假峰平台,然后在7450米的冰塔下扎营。忍受了整夜的狂风和大雪后,4月25日凌晨4:15,天还没亮,我们冒着暴风雪继续攀登,重新切回传统路线,并于11:45登顶。
大本营休整一周
5月4日凌晨2点,我们再次出发以阿尔卑斯方式冲顶,但这次是新路线。雪坡上留有清晰的雪崩痕迹,从4900米开始,将进入完全未知的地带,多年来这里被认为太过危险而无人攀登。
背包的重压下,每前进一步都要陷下去半米。能见度很低,要非常小心才能观察到路线上的冰裂缝。穿过冰川后是一面陡峭的冰瀑。有两次我们迷了路,不得不折返回头。终于曙光照亮了远方的地平线,头顶的冰塔看上去似乎更大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攀登上60-75°的冰面和45-50°的雪原,中午时,开始起风,乌云包裹着雪坡,光线愈加昏暗,我们决定在5900米扎营。第一天的进展不错。
第二天被深雪害惨了。路线好象一直延伸的天庭,没有尽头。在通过冰坡和冰裂缝后,一个开放的背隙窿拦在我们面前,差不多深100米,宽15米。用了两个小时才找到绕过去的路径,下午又开始起雾,当晚停留在6500米。
第三天情况没有丝毫改观。我们幻想积雪在下一座冰塔后会浅一些。攀登时常引发流雪,上方的雪层已经裂开,但没有发生滑动。
当晚在7100米扎营,食品耗尽。我梦见了家乡阿拉木图的温泉,直到雪崩声把我惊醒。早上起来后,发现帐篷已全被新雪覆盖。
终于,我们攀登到了趋于稳定的雪坡,有些地方冰爪可以牢固的切入冰层。再往上是坚固的蓝色水冰,坡面的末端是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缝。虽然都非常疲劳,我们还是攀登到了岩石绳距,岩面微黄局部发黑,对角裂缝,但坡度不陡(5.8)。
当天在7450米扎营,晚上风力强劲,甚至听不清对方在说些什么。阳光刚刚照亮岩壁,我们就开始了攀登;必须尽早出发,不可能继续在这种环境下住一晚上。岩石变得光滑,我们用岩锥保护。一段悬空三米的5.10绳距是路线上的难点。大约在下午3:30,我们登上岩壁上端的平台。
“我什么都看不见,Denis,”在大风的呼啸声中我听见了Serguey的呼喊,四周是一片迷雾和大雪。“我只能凭手摸索出你踩过的地方,尽力跟上。”
我们把背包藏好,继续爬一段300米长的沟壑。Serguey至少问了我五次还有多远才到顶。到了最后一段混合绳距,我们都已精辟力尽,在Serguey的保护下,我缓慢迈向暮色中的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