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冰川消退 亚洲水塔告急
2007/6/2 23:44:46
1968-2007年珠峰冰川对比图片。上图为1968年中科院珠峰考察时拍摄的中绒布冰川,下图为绿色和平2007年拍摄的中绒布冰川。(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科学时报 易蓉蓉 报道] “这组珠峰北坡冰川对比图片中,上面是1968年中科院珠峰考察时拍摄的中绒布冰川,下图是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今年4月底5月初拍摄的中绒布冰川。对比很明显:壮观、高耸的冰塔林已经消失不见,退到了光明峰前,变得稀疏,高度上也矮了,是绒布冰川消融的主要表现之一。
”5月30日,绿色和平珠峰考察队成员、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指着图片说。
早在4月20日,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一行5人从北京奔赴喜马拉雅,见证和记录世界最高峰的冰川消退情况。这已是他们第三次对珠峰及黄河源地区的实地考察。
变暖:青藏高原冰川正在迅速消融
据介绍,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山脉,这里耸立着许多7000~8000米以上的高峰。喜马拉雅地区是除了北极之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仅中段就拥有9449条冰川,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冰川发育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北坡有冰川200多条。而绒布冰川是珠峰北坡最大的冰川,全长22.2公里,分为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3支。
“绒布冰川40年来处于强烈的退缩状态。1966年到1997年间,东绒布冰川后退170米;中绒布冰川后退了270米,平均每年近9米。最近几年,消退仍在加速。”李雁说。
相比较而言,位于喜马拉雅南坡的甘戈特里冰川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平均每年退缩34米。受气候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喜马拉雅南坡冰川的退缩比北坡更加明显。
“我们的拍摄点位于海拔5700米左右,由珠峰大本营出发一天内可以到达。”李雁说,“考察队试图到达与1968年中绒布冰塔林图片相同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可是被塌方挡住去路。于是考察队尽量攀高,拍到中绒布冰川绵延向下的冰塔林全景。虽然与1968年图片拍摄位置不完全相同,但冰塔林的大幅后退、稀疏变矮清晰可见。”
喜马拉雅冰川的退缩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消融速度,80%的喜马拉雅冰川面积将在未来30年消失。
同样的变化也在黄河源发生。2005年,绿色和平和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一起赴青海黄河源地区考察。
“这是我们2005年考察拍摄的哈龙冰川,上面是1981年的老照片。”李雁说。
和中绒布冰川那组对比图片一样,新拍摄的图片明显“黑”了不少——少了冰川和冰塔林覆盖的白色。
“考察发现,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在过去的30年间减少了17%,直接造成水资源损失23.9亿立方米。冻土融化,水分流失,草场退化。”
枯竭:“亚洲水塔”30年后将会怎样?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将主题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为什么要关注冰川?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国际综合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张文敬曾形象地将冰川比喻为“淡水储备器”、“灵敏的气候变化监测器”和“气候变化调节器”。“冰川是资源,是在一定时间范围之内的淡水储备资源;其次,冰川是气候变化比较灵敏的监测器;第三,冰川也是气候变化的调节器。”
喜马拉雅冰川是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的源头,被称为“亚洲水塔”。中国境内的冰川每年提供的融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605亿立方米;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