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穴居部落”
从紫云县城驱车约40公里,沿青山对峙的峡谷逆格凸河而上,就到了伏流出口处的小穿洞,格凸河水又重见天日,流向水电站。在伏流出口上方有上、中、下三个溶洞,洞中苗寨就在高高的中洞。要到达中洞苗寨必须爬山穿过下洞,这是一个布满化石的洞厅,从洞中残遗的地基来看,似曾作过穴居人的村落。沿着因地表塌陷而乱石堆积出的陡坡向上攀登,仿佛置身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时间隧道。
两个多小时后,穿过葱郁的竹林,一个高50米、宽115米的巨大洞穹出现在眼前,据说深有215米。一眼望去,洞口三间无顶的砖砌房间和一个小操场、篮球架、升起的国旗,那是洞中学校。靠近洞口散布着几十座同样没有屋顶的干栏式木柱竹楼,倒像舞台布景,人们就在这舞台上天天演绎着真实的“山顶洞人”古朴生活。球场边如金蟾的钟乳石承接着洞顶终年不断滴下的甘泉汇成一池,供给着人畜的基本饮水。在洞口外,只听里面读书、说话、作工、鸡鸣猪叫和锅碗瓢盆一片嗡嗡回声交响,犹如在播放一曲远古的歌谣,一进洞,回声消失,各种声音清晰可辨。据说,这一声学现象与洞顶密布的溶蚀“漩涡”有关。 洞中住着王、吴、梁、罗四姓苗族,屋与屋之间只简单地用竹篱相隔,意想不到的是家家还有门牌号码。洞中人大都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妇女的服饰只有简洁的两道花边。虽然生活很艰苦,然而,走进洞中人家,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就会送上自酿的包谷酒,按风俗,如果你喝得“乒当”躺倒,主人就倍觉脸上有光。一生难遇此情此景,醉卧洞中又何妨。喝过酒后,在他们家里便可自由出入,四处逛悠,看他们推磨碾谷、纺纱织布、养鸡养鸭养猪养蜂养鸟、拉风箱烧饭,领略真实无伪的洞中日常生活。
对面山坡上空关着政府为他们建造的砖混结构平房。虽然洞中不怕风雨,冬暖夏凉,没有蚊虫叮咬,还是无人能理解,人类早已走出穴居生活,为什么他们要舍弃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房舍,宁愿搬回洞中居住,甚至把学校也建在洞中。在洞中学校读书的还有洞外山村的学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