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朝山5:葱蒙卧山巡礼/攻略/游记
2007/11/26 11:54:45
百岳朝山第五站:葱蒙卧山巡礼
葱蒙卧山是古代的称谓,现在的称呼应叫云龙山,位于安宁县街乡境内,海拔2475米,平均海拔2200米。整个山如长龙在卧,山上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所以我更愿恢复它的古称:“葱蒙卧山”。
这座山的价值在矿产业界的专家眼里,是一座矿石宝藏。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磷矿石资源。安宁云龙山磷矿公司名列中国化学矿采选行业百强之一,年产量30万吨,更名列全国13家高产磷矿企业之一。云龙山矿品位好,MgO含量在0.4%以下,产量也高,难怪有两面山都挖烂了,慈云寺的僧人报怨开矿把生态给破坏了,影响水源的开掘。
在历史学家眼里,这里曾安葬着唐代河东州地方官——德才兼备的刺史——王仁求。山上立有一碑,即“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昆明境内唯一仅存的唐碑,历史价值无可估量,故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位安宁的历史风云人物,其祖上是山西太原人,出身官宦世家,少聪慧,习文练武,及长,“有运理群物之才,怀嘉保边裔之略。”后任河东州刺史,加上护军,他能注意利用山林水泽之利发展生产,“训以生聚之方,开其资财之道”,“庶心咸服,异俗争归”,一时称为“贤吏”。
王仁求虽处边庭,却处处关心唐王朝的疆土开拓,曾以此处土地肥美、生产丰饶为由,于龙朔中(约公元662年),建议唐王朝对云南“宜郡县以从事”。唐咸亨间,阳瓜州(今巍山县北)刺史(蒙诏主)蒙俭,对姚州发动军事进攻,王仁求慨然率领劲旅身先士卒,为唐王朝奋力作战。咸亨五年,王仁求病殁,终年44岁。其子王善宝袭父职,也受到唐王朝的信任,曾“宿卫京”师,后承袭父职。出身云麾将军行左鹰杨卫翊府中郎将,使持节河东州诸军事,兼河东州刺史,轻车都尉,新昌县开国子,公士,擅书法。
王仁求活动的年代,云南正处于“两没落”南诏逐渐兴起之际。碑文虽为王仁求而写,却涉及当时云南的重大史实,从多方面给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碑文夹有许多武则天时代改造的新字,足见王善宝等是如何执行和贯彻唐王朝的政令。碑文“字画古劲”,反映了中原文化在连续的传播。
王仁求为安宁人,西爨白蛮大姓,官至河东州(今西洱河地)刺史,平定滇西,立有战功,又有治绩。当时的唐朝虽在云南一些地方恢复设置了郡县制,但对南中之夷地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当时的云南,仍然控制在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这两个南中大姓集团势力的控制之下。爨氏窃据一方,一直以“刺史”名义统治着云南,虽有纵据一隅称帝之心,却无统一南中图成王业之力。
王仁求祖上是山西太原豪族大姓,因避战乱兵祸迁徙至云南,在数代与当地民族融和的过程中,逐渐“夷化”为“爨蛮”中的汉族大姓。当时节制河东州,那是一块很大的区域。河东州建置不见于新旧《唐书》,其地当在元代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一带,地处西爨白蛮与阳瓜州乌蛮辖地之间,还包括今天的昆明、晋宁、安宁、马龙、澄江、禄丰等地区。
王在河东州任刺史和护军,相当于现在的云南省省长和省军区司令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这位文武双全、忠君爱国的大人物,在当时那个纷乱的时代,也许过于鞠躬尽瘁而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他死后,武则天掌权,改国号为大周,他儿子王善宝于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为其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故碑额题为“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其碑文为成都闾丘均撰,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闾丘均是唐初著名文士,杜甫在成都时与他过从甚密,杜甫还极力赞赏他的文墨:“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这位闾丘均,还常写碑文,且作得很好,“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杜工部集》卷14,《赠蜀僧闾丘师兄》)从王仁求碑看,词藻瑰丽,文笔优美,与杜甫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