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 浪漫与颓败拼凑的乡村城市
2011/11/30 14:22:08

我午夜过后抵达河内。我的旅馆位于市中心还剑区,是一座外形瘦削的房子,具有该市典型的建筑结构。每层只有一个房间有窗——我的没有。              河内喧嚣的街道   

  因此次日清早外出时,我对扑面而来的喧嚣混乱毫无防备。基本上无视交通指示灯的摩托车川流不息。寥寥几辆汽车和一些脚踏车湮没在车流之中。那声音听着好像全城的所有司机都在拼命地按喇叭。我鼓足勇气穿过马路(这可不那么容易),冒险融入这座古城,继而为它的混沌之美而惊诧不已。传统的公共宅子环抱着庭院,两侧是砖块和灰泥砌就的筒结构建筑——瘦瘦高高的,给人感觉不太安稳——或者殖民时代的带有巴黎式熟铁阳台的房子。无数寺庙道观和天主教教堂,更增添了这种建筑大拼盘的味道。
  越南首都河内是一座棕褐色的城市。宏伟高大的建筑往往涂成一种芥末黄的颜色,让人想起西班牙南部。其它建筑大多已褪成某种褐色。米黄色的墙壁上,黑色的水迹蜿蜒而下,形如日本水墨画中的柳枝。灰泥剥落,露出古时的填充材料。建筑物外观的纹理,因此变得就像抽象派画家的画布一样斑驳。几乎看不到尖锐的边缘或者光滑的表面。一切都受到了人手、污染、雨水、暑热和洪水的损毁。
  河内的字意是“水中之城”,它坐落在红河三角洲。许多世纪过去,它的河道都已堵塞,只留下了许多湖泊。与别的水城如威尼斯和新奥尔良一样,河内既富有浪漫气息,又呈现出一副颓败景象。但它同时又是欣欣向荣的。冷不防就会有色彩鲜艳的防水油布撞入眼帘;建筑物侧面杂七杂八地贴着承包广告。建设与改造工程随处可见。              河内巷子旁的小吃摊位   

  没有地方像河内老城这样将衰败与新兴气息浓缩于一身。狭长的巷子一条环绕着一条,形如迷宫。一日之中的大事小事都在街边进行。给婴儿洗澡的旁边,在修理着摩托车;洗菜、卖菜、炒菜、吃菜;还有焊接排水管的。学步儿童大小的蓝色塑胶凳摆满人行道,那是当地酿制啤酒和pho(当地的一种汤)的用具。到处都有人在卖东西:竹杆、DVD、奥巴马油画、乐器、织物、去皮压平的猪头。
  沿着西北方向,城市开始更加自由地呼吸。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巷道,一变而为平直、树木成荫的大马路。宽敞的Hung Vuong路上的建筑,勾勒出一幅越南的历史图画。              独柱寺   

  路西的独柱寺始建于1049年,1954年法国撤出河内时被毁,之后重建。向外铺展开来的瓦屋顶,显然是受到中国的影响。中国统治越南一千多年。公元938年越南获得独立后,依然是中国的附庸国。直到19世纪中叶法国接管了越南,中国的统治才告结束。与中国的对抗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越南人的性格,尤其是那种淡泊和凶猛——他们正是凭借后一种性格特征,击败了法国人和美国人。
  马路对面是法国占领时期的几处遗址:宏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如今充作政府办公用地,其中包括一座1900年为法国总督而建的宫殿。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国者胡志明当初没有住在这座颓败的宫殿里,而是在专给仆人居住的地方一直住到1968年。当时,仿照他家乡房子的式样,人们在宫殿的空地为他建了一座简朴、架在支柱上的房子。屋内全部使用榻榻米垫子,磨光的木材,开放式设计,共有3个房间。这所房子具有现代人所幻想的简约而雅致的亚洲风格。
  在这座象征社会平等的房子旁边,耸立着胡志明纪念馆。该馆仿红场列宁墓而建,清楚地提醒着人们越南与国际共产主义传统的渊源。遗憾得很,我无法参观胡志明遗体。它被送到莫斯科进行年度检修,为期整整3个月。
  胡志明纪念馆也是苏联风格的建筑。走近前去,就像一艘舰船正迎面驶来。二楼莲花状展厅的藏品,狂热且有所选择地赞颂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历史、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