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中把酒临风 自驾驰骋在西伯利亚的草原
2011/2/22 14:03:54
西伯利亚,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气候寒冷,人烟稀少,最低温度达零下70摄氏度。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足1人。在这块“冻土”上,历史上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沙俄时代开始,一直是“流放地”,普希金的诗《在西伯利亚矿井深处》,就是将该地区和沙俄时期的流放、苦役联系在一起。但就是这块土地吸引了像李小东这样的自驾人前往探寻。
旅游电视策划人李小东,足迹遍及海内外30多个国家,他自言自己是个有“俄罗斯情结”的人,1991年,就因为这一份情结,背着背包,单枪匹马只身独闯前苏联,并在莫斯科红场见证了前苏联十月革命最后一次纪念日。15年后,为了再次圆梦,他们一行20多人,自驾6辆越野吉普车,穿越俄罗斯的“寒极”地带——西伯利亚。日前,他向记者讲述了此次的自驾过程。
自驾人故事
自驾行程:从广州出发,飞满洲里,从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境,并在此开始自驾车,穿越遥远而神秘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经后贝加尔斯克-帽盖图-阿金斯克-赤塔-乌兰乌德-西伯利亚第二大城市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行程3000多公里。
入境心情:紧张等待“太极”边检
对于俄罗斯,外国游客可能担心的不是她的经济如何,而首先是入境的困难程度。15年前我乘列车从前苏联回国进入满洲里海关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过关的中国乘客基本都要进入“暗房”搜身,所有大件行李都以“他们的理由”扣下一至二件,甚至不准夹带卢布出境。
带着这份阴影,我们的车队从满洲里进入俄罗斯口岸,大家的心跳开始加快,我们是首个自驾团,基本没有先例可循,每辆车都“武装到牙齿”——对讲机、GPS、无线电台、户外装备等等,一看就是“有来头”。幸好,尽管俄罗斯边防警察面无表情,但仍友好和耐心,还让我们全车队走“绿色通道”(即不用人车分开,拖行李下车过检)。尽管在等待边检验证时还是体验到俄罗斯人3个多小时的“太极”办事方式(间中还要午休停办),从边检至海关柜台约50米多远,足足走了20多个来回,盖上6个大印:核对签证、车辆准行证、司机驾照、执照等,但最后还是“出师告捷”。
沿途风光:翻卷一轴美丽油画
终于进入西伯利亚境内,西伯利亚足有半个中国那么大,从满洲里进入后贝加尔斯克、赤塔直至西伯利亚中心——伊尔库茨克,约有1500公里,都是一条公路直通,可以直抵莫斯科。这里的公路只相当于广东的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只有双车道,还没有什么高速公路或高速规划的痕迹。
奔驰在9月的西伯利亚辽阔的草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几百公里的奔驰就如翻开一轴长长的画卷:原生态的白桦林、满目黄金。随着气候变化的地带,依次为绿色、红色,到了深秋地带,白桦林已剩下雪白的枝头,而地上却堆满厚厚的红色、紫色的叶子和各种绚丽的野花。看到这种景致,我们总算明白为何只有以油画才能表现这种意境。
寻觅印象:处处可见前苏联痕迹
我是很有前苏联情结的人,而和我同行的人大都在四五十岁,他们的“苏联情结”大都源于早年的苏式教育,一路走来,我还专门准备了一套前苏联的经典歌曲和军歌,“喀秋莎”、“跨过高原、越过平原”、“在贝加尔湖的草原上”……在驾行中伴随雄壮的歌声奔驰苏俄大地确实能放松心灵。
我到过莫斯科,老实说,那种我们脑海里烙印的“苏联痕迹”已经所剩不多,但在远东的西伯利亚,你可以找得到这种保存完好的痕迹。无论在城市、乡村,随处可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