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我说要到戈尔列兹去(组图)
2009/1/5 9:55:23
·[自助]我说要到戈尔列兹去(组图)
德国和波兰的边境,这条河就是分界。桥在2003 年建成,德国统一前,曾有很多东德人试图游泳逃到波兰。
戈尔列兹,位于萨克森州,是德国最东部的城市,与铁路系统发达的柏林判若两个世界。但当进入模样与900年老城一脉相承的火车站里,你也就进入了准点连接繁复目的地的小宇宙中。
我说要到戈尔列兹(Goerlitz)去。可在德国跟谁说,谁的脸上都现出不解:一个“沉睡的小镇”,去那儿干吗?惟独于尔根(德国电子爵士组合JAZZNOVA成员之一)一家表示支持。于妈妈说她长大的地方离这个东德小城很近,那儿900年的旧镇“很有历史感”,而且由于戈尔列兹在二战中幸免于炮火,拥有的四千幢多风格的建筑,“很有看头”。
当我们在波茨坦尝着一种新鲜欲滴的小蘑菇时,于尔根告知:“这种蘑菇主要产地在东欧,你去戈尔列兹,现在正是季节。”
小蘑菇,我来啦。从柏林今年新落成的大火车站Haupbahnhof出发,听从于尔根孩子气的建议,我跑上火车的第二层去坐,高高在上,摇摇晃晃。一路往东,每个车站的上下人群逐渐减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中转站Cottbus,换上另一趟没什么人的列车,它在一个接一个宁静的小站停顿。40分钟后,经过了最大一片向日葵地后,就看见好朋友克劳狄亚在站台上了。
眼前一亮“戏剧日”
没有地上、地下铁,但它有自己的剧场和带管风琴的大教堂。这是当地人很是自豪的两件事。巴掌大的这么个镇子,却拥有这样的配备,全德屈指可数。想想全北京也不过只有四五架管风琴。
剧场的保持,归功于克劳狄亚的父亲。琴师出身的老人家克劳斯,当年以获取剧场的长期营业许可,不惜参与政治事务。目前克劳斯是剧场的负责人。他后来骑自行车给我送来用手工缝制的精致布袋套着的木吉他;还在森林里给我盛上家酿药酒。在戈尔列兹待了近一周。周末碰上了“戏剧日”。就算是见惯了演出场面的人,也要眼前一亮。“戏剧日”,就真的是以戏剧为中心,全部露天,全部不收钱。平日人影都少见,这天呼啦就冒出接踵擦肩一大群。戏台东一垛,西一茬,古典戏、恶搞经典剧、高跷+美声二重唱,严肃剧,各自开大喇叭,也互不干扰;遍布满城不说,还伸过了德国、波兰交界的桥。桥那边上演的是手风琴加老妇人小丑的滑稽剧,演员民众同乐同思考。
如今贴着桥的两岸,都有挨着河水、风景优美的露天餐馆。属于波兰那边的餐馆,价钱比德国的那家便宜近1/3,专营波兰家常菜。我花了6欧,喝到了让我及后回味不已的土豆排骨浓汤,以及主菜——蘑菇白菜炸饺子。没吃到蘑菇不要紧,更重要的是眼前风物。偶尔有年轻的爸爸带着稚儿在桥下河边玩耍。我正对着戈尔列兹哥德气耸立的大教堂,想着黄昏之后要去听管风琴音乐会。
百货商场门外,古镇里对着教堂写生的少年。
新城里住着古镇
生起要走进教堂的念头,源于夜游戈尔列兹的第一回。正如我道听途说回来的统一印象:是的,这是个沉睡的小镇。7月底、8月 初,正是欧洲旅游旺季,但这里也人烟稀少。68平方公里的土地,85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二战后,波兰一度驱逐境内的德国人,戈尔列兹的人口因而激增,超过10万,但很快又下跌,至2006年时常住人口不足7万。当地有很多无业居民,但政府的“失业补贴”肥厚,很多人就算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闷得慌,也懒得放弃“饭来张口”的日子,去别地打拼。
倒是有人进来“打拼”,是亚洲面孔。自己逛的时候,又多发现了两家同样是越南人开的“亚洲餐厅”。这些餐厅,跟从前国内将西方各国食物统称为“西餐”同理。我先后在德国四个城市落脚,越南人与泰国人是最常见的亚洲“主厨”,通常中式盖浇饭与咖喱、味增混杂于同一个菜单内。而相较于大城市,戈尔列兹的亚洲快餐稍便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