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云南4.15:千年泼水节 吉祥沐天下

[日期:2009-04-20] 来源:绿人网  作者:戴文娟 [字体: ]

今年是傣历1371年。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也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新年节庆活动从13日开始,将一直持续至月底。据介绍,一般来说,头三天的活动最为精彩:第一天,傣家人要划龙船、点起孔明灯,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邀请上天的风神、雨神和谷神来人间参加泼水节;第二天,人们汇集到赶摆场,参加赶摆活动,挑选喜欢的商品、品尝傣家美味,漂亮的傣家女儿将在这一天向自己的心上人投掷香包;第三天,傣族人民和中外游客在泼水的祝福中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取自澜沧江的圣水送到泼水节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泼水节2006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和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傣族人认为,在节日里谁被水泼得最多,谁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4月15日,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市完全成为一个“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在泼水广场,以纪念神话传说中为民除害、斩杀恶魔头颅的七个美丽勇敢的傣家姐妹的取水仪式宣布泼水节的正式开始。大约2万人“装备”着水盆、水桶和水枪,相互追逐、泼浇、喷洒,广场上方水花四溅、笑声鼎沸。

两位傣族小姑娘沐浴在狂欢的祝福之水中。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市民在行驶在大街上的货车里互相泼水嬉戏。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当地群众在澜沧江边举行取水仪式。

市民和游客在澜沧江边燃放焰火和孔明灯,为泼水节放飞祝福。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一位外国游客也穿上傣族服装,沐浴在吉祥之水中。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1961年4月13日—15日,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
* 扬雪 发表于 2009/11/16 12:05:09
好漂亮.真想去玩,只是要钱.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