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穿越雪崩路线 开辟马纳斯鲁峰东北壁新路线[图]

[日期:2007-06-02] 来源:搜狐户外频道  作者: [字体: ]

  山峰:马纳斯鲁,8163米,喜玛拉雅,尼泊尔

 

  人物:Denis Urubko、Serguey Samoilov(哈萨克斯坦)

 

  时间:2006年5月4-9日,8日登顶

 

  风格:alpine style

 

  路线:东北壁新路线--哈萨克斯坦路线

 

  长度:4000米,相对高差2863米(5300-8163)

 

  难度:VI 5.10b,攀冰75°,八个绳距的攀岩路段,难度为6a(1)、5c(3)、5b(4)

 

  (上图:马纳斯鲁东北壁。中央红线为哈萨克斯坦路线,左侧绿线为“Kukuczka-Hajzer”1986年的路线,右侧绿线为传统路线 photo/Denis Urubko)

 

  以下节译自Denis Urubko为《Alpinist》撰写的攀登简报,发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东北壁新路线是我和搭档Serguey Samoilov今春在马纳斯鲁的第二次登顶,之前我们完成了她的传统路线作为热身。今年马纳斯鲁峰所处地区的天气持续恶劣,进驻4700米大本营时看见许多攀登者在无所事事地苦等。4月20日,我们出发以阿尔卑斯方式沿传统路线冲顶,在裂缝与深雪中绕行时,我注意到了北坡下面冰川上的大堆积雪,产生了开辟新路线的想法。

 

  和2005年在布洛阿特时一样,我们两人依然共用一条睡袋,一件羽绒服和一件GORE-TEX外套。从6500米到7500米,我们在传统路线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些创新,寻找到一段更理想的路线,攀登到假峰平台,然后在7450米的冰塔下扎营。忍受了整夜的狂风和大雪后,4月25日凌晨4:15,天还没亮,我们冒着暴风雪继续攀登,重新切回传统路线,并于11:45登顶。

 

  大本营休整一周

 

  5月4日凌晨2点,我们再次出发以阿尔卑斯方式冲顶,但这次是新路线。雪坡上留有清晰的雪崩痕迹,从4900米开始,将进入完全未知的地带,多年来这里被认为太过危险而无人攀登。

 

  背包的重压下,每前进一步都要陷下去半米。能见度很低,要非常小心才能观察到路线上的冰裂缝。穿过冰川后是一面陡峭的冰瀑。有两次我们迷了路,不得不折返回头。终于曙光照亮了远方的地平线,头顶的冰塔看上去似乎更大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攀登上60-75°的冰面和45-50°的雪原,中午时,开始起风,乌云包裹着雪坡,光线愈加昏暗,我们决定在5900米扎营。第一天的进展不错。

 

  第二天被深雪害惨了。路线好象一直延伸的天庭,没有尽头。在通过冰坡和冰裂缝后,一个开放的背隙窿拦在我们面前,差不多深100米,宽15米。用了两个小时才找到绕过去的路径,下午又开始起雾,当晚停留在6500米。

 

  第三天情况没有丝毫改观。我们幻想积雪在下一座冰塔后会浅一些。攀登时常引发流雪,上方的雪层已经裂开,但没有发生滑动。

 

  当晚在7100米扎营,食品耗尽。我梦见了家乡阿拉木图的温泉,直到雪崩声把我惊醒。早上起来后,发现帐篷已全被新雪覆盖。

 

  终于,我们攀登到了趋于稳定的雪坡,有些地方冰爪可以牢固的切入冰层。再往上是坚固的蓝色水冰,坡面的末端是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缝。虽然都非常疲劳,我们还是攀登到了岩石绳距,岩面微黄局部发黑,对角裂缝,但坡度不陡(5.8)。

 

  当天在7450米扎营,晚上风力强劲,甚至听不清对方在说些什么。阳光刚刚照亮岩壁,我们就开始了攀登;必须尽早出发,不可能继续在这种环境下住一晚上。岩石变得光滑,我们用岩锥保护。一段悬空三米的5.10绳距是路线上的难点。大约在下午3:30,我们登上岩壁上端的平台。

 

  “我什么都看不见,Denis,”在大风的呼啸声中我听见了Serguey的呼喊,四周是一片迷雾和大雪。“我只能凭手摸索出你踩过的地方,尽力跟上。”

 

  我们把背包藏好,继续爬一段300米长的沟壑。Serguey至少问了我五次还有多远才到顶。到了最后一段混合绳距,我们都已精辟力尽,在Serguey的保护下,我缓慢迈向暮色中的顶峰。5月8日,下午6点,登顶。

 

  随后沿传统路线下撤至7600米平台过夜,并于次日回到大本营。从技术上讲,我们的哈萨克斯坦路线还没有达到最顶尖的难度。但那种在攀登中人和山融合为一体的强烈感觉却是此前没有经历过的。从山上下来一个月后我都没恢复过来,感觉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已经永远留在了马纳斯鲁的深雪中。

 

  补充:

 

  哈萨克斯坦双人组在4月25日从传统路线登顶马纳斯鲁,这是自2003年以来该峰的首次成功记录,他们是以登顶的方式完成了新路线攀登前的海拔和气候适应。而东北壁新路线则使他们连续两年因为以阿尔卑斯方式开辟8000米级别山峰新路线而入围年度金冰镐奖。和去年的布洛阿特西南壁路线比较,除了“8000米”、“阿式攀登”、“岩壁新路线”这些大的共有概念之外,两次攀登甚至在细节上也非常相似:比如天气、装备(都是共用一条睡袋,一件羽绒服和一件GORE-Tex外套),还有食品都是冲顶前就已经耗尽等等。马纳斯鲁是Serguey Samoilov的第二座8000米,Denis Urubko个人的第十座,后者在高海拔登山界拥有崇高声望,曾多次为了救助其他遇险攀登者而牺牲自己登顶的机会,虽然他还没有完成14座,但公认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做到。

  Summitpost上关于马纳斯鲁的部分介绍:

 

  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廓尔喀山系主峰。最初名为“Kutan”,藏语意为平坦的地方,用以描述其宽大的顶部。后更名作“马纳斯鲁”(Manaslu),出自梵语“Manasa”,大致意思是幽灵山峰(Mountain of the Spirit)。

 

  1950年,著名探险家Tilman在攀登安娜普尔娜Ⅳ未果后侦察了马纳斯鲁(马纳斯鲁就在安峰以东40英里),并提出东北侧存在有合理的冲顶路线。 

 

  在这座山峰早期的探索历程中,日本登山者占据了重要地位:1953年,一支15人登山队尝试了东北壁路线,其中三位成员攀登到了7750米的高度;1956年5月9日,日本队员今西寿雄和夏尔巴协作Galalzen Norbu从北坡首登马纳斯鲁,两天后,另两名队员加藤喜一郎和日下田?沿相同路线登顶;1971年,日本登山队完成历史上第二次登顶,西北山脊路线。随后,1972年,奥地利队开辟西南壁路线,梅斯纳尔在4月25日登顶,但Franc Jaeger和Andy Schrick同天在顶峰平台的暴风雪中失踪,这是人类首次从南壁登顶马纳斯鲁,它被认为是攀登历史中最艰难的路线之一。

 

  1974年,第一支女子队登顶,同样来自日本。1981年,法国队Pierre Beghin和Bernard Muller首登西壁路线。1984年,波兰队Krzysztof Wielicki(第5位完成14座)和Aleksander Lwow首登西槽转南山脊路线。1986年,三位大牛Jerzy Kukuczka(第2位完成14座)、Artur Hajzer和Carlos Carsolio(墨西哥人,第4位完成14座)登顶马纳斯鲁东峰,随后两名波兰人以阿尔卑斯方式开辟东北侧新路线登顶主峰。1996年,藏队登顶(A组: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阿克布;B组:旺加、加布、洛则、达琼)。

 

  截止2003年,从数据上看,马纳斯鲁的登顶/死亡比率位居14座第4,落后于安娜普尔娜、南迦-帕尔巴特和K2。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